每逢佳节倍思亲。处于社会底层的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没有被遗忘,为了让站内临时照料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1月31日,农历除夕。在渭南市救助管理站里,17名暂时不能回家的受助对象在工作人员精心照料下,挂灯笼、贴春联、穿新衣、看春晚、跳律动操、吃团圆饭、做游戏,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受助人员,大家都积极参与表演,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互动交流,喜气洋洋地过了一个暖心的春节。
镜头一:站长带头过新年
“今天是除夕,站里给大家准备了团圆饭。”站长吴超一边说着,一边和工作人员忙活着为受助对象准备可口饭菜和水果。
为了缓解受助人员的思乡之苦,让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度过一个幸福、祥和、温馨的“团圆年”,工作人员从腊月二十七便开始忙活,给他们洗澡、理发、刮胡须,为了让站内临时照料人员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挂灯笼、贴窗花、贴春联,站内成人照料服务区经过一番精心布置,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时,还给受助对象们更换了新衣服,添置新床单被褥,让他们感受到过年的氛围。
聚在一起,少不了联欢,一首和谐欢快的《欢乐吉祥年》拉开了序幕。在工作人员及护工的调动下,受助人员放下内心顾虑,情绪很快放松下来,大家彼此配合,在活动室表演律动操,现场气氛十分热闹。受助人员仁常荣(化名)见大家这么活跃,他主动要求为大家唱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歌的时候饱含感情,他不时地用手绢擦着激动的泪水。节目表演结束后,工作人员拿出沙糖桔、苹果、花生、瓜子和香蕉,一一分发给大家,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水果,其乐融融、笑声不断。60岁左右的受助人员义永民(化名)吃着水果,开心地笑眯了眼,激动地说:“在这里过节比在家都好。”
到了开饭时间,厨师李赵奇和曹会云为受助人员精心准备了团圆饭,蒸碗、粉蒸肉、花生米、凉拌牛肉、甜饭、炸麻叶、炒蒜苔、凉拌黄瓜……香喷喷的饭菜轮番上阵。和家里过年时吃年夜饭的场景一模一样,受助对象满脸堆笑地围坐在一起,捡着自己可口的东西吃;看见一位受助对象爱吃水晶饼,工作人员赶忙拿了一个放到他手心里。饭桌上,大家吃得兴高采烈,一位曾不愿开口的受助人员感动得几度哽咽,这是他走失后第一次吃团圆饭,第一次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为给受助人员营造春节期间的节日气氛,站里还采购了瓜子、花生、沙糖桔、糖果、苹果、香蕉、山楂、牛奶等副食,春节期间的伙食按照两荤一素一汤标准供应。
“我们站内临时照料人员大多存在智力障碍,语言沟通困难,很难联系到他们的家人,有的已经滞留了8年之久。平日里,我们积极帮他们甄别寻亲,还给他们办理了户口和身份证,让他们能够享受特困人员保障政策。过年了,即使他们没找到家人,我们也要努力让他们过好节。”吴超说,“春节期间,救助管理站加大街面巡查力度,主动劝导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引导他们进站接受救助。站里随时准备有温馨舒适的房屋、干净整洁的被褥、香甜可口的饭菜,可以保障他们度过一个温暖的春节,让他们在异乡找到‘家’的感觉。”
每逢重要的节日,市救助管理站坚持同受助人员一起过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饺子、元旦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采取多样化的救助模式,在每个传统节日为受助人员准备相应的膳食,组织开展各种庆祝活动,让受助人员在救助管理站也能感受到节日快乐的气氛及党和政府的关怀。
镜头二:用爱心温暖童心
“干杯!新年快乐!”“新年快乐哟!”1月31日除夕,在一片欢腾的拜年声中,渭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和孩子们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除夕团圆饭,这一“传统”自2011年中心成立时起延续至今。孩子们辗转来到中心这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后,得到了“亲情式救助”。
穿着新衣服、新鞋子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津津有味地吃着为他们精心准备的除夕大餐。餐桌上温情暖暖,有年长的孩子为年幼的小朋友夹菜,有的孩子贴在中心社工姐姐耳边说着悄悄话。未保科负责人蒋忙菊给大家倒饮料、夹菜,孩子们端起杯来给叔叔阿姨敬“酒”,“谢谢”和“新年快乐”的欢笑声弥漫在未保中心的活动室里。
在欢腾热闹的气氛中,孩子们将自己亲手做的新年贺卡分别送给了班子成员,吴超、李欣、冯高峰给每个孩子送上压岁钱和新年祝福。吴超作为大家庭的一家之主,自2019年起任职渭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每年春节都陪孩子吃一顿团圆饭。“他们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过年是最重要的节日,吃团圆饭,我希望孩子们能吃出家的味道。”
温馨的团圆饭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结束,孩子们回到宿舍后,雀跃地畅谈着新年愿望。“我喜欢护理专业。”“我想当一名老师。”“我想当兵,保卫祖国。”“我要上大学。”……中心专业社工刘亦婷,在房间里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为大家加油鼓劲。
两场热闹而平凡的联欢会,在吴超看来,更像是两个特殊“家庭”的聚会。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下,映射出的是受助对象的自立、自尊、自强。这,是民政人送给他们的最好的节日礼物。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王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