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17名受助人员在市社会福利院『安家』

2022-07-21 08:42:28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 20

图片关键词

630日,渭南市第三批17名流浪乞讨受助对象被妥善安置到市社会福利院,他们的档案从市救助管理站移交到了市社会福利院,其生活起居从此也由市社会福利院管理照顾。该批受助人员系自身表达能力有障碍、经多方寻亲无果的特殊困难群体。在此之前,市救助管理站已经为他们办理了渭南户口,这标志着他们已在渭南“安家”,安置后,他们将享受渭南市正常居民社会福利待遇。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走进市救助管理站二楼成人照料服务区时,17名受助人员正在活动室里看电视、吃蛋糕,庆祝建党节;他们衣着干净整洁,看着与常人无异,但他们正是因为寻亲无果被暂时滞留在这里的受助人员。除了宿舍,救助管理站还设置有活动室、餐厅、医务室、理发室、洗浴间、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他们生活无虞、人身安全。在楼道两面墙壁上,贴满了一些曾在这里居住过的受助人员的生活照,他们的模样与被发现时相比,干净整洁了许多,也更精神了。在值班室另一面墙壁上则挂满了各种锦旗,每面锦旗背后都有着非常感人的甄别寻亲故事。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对站内临时照料人员加大寻亲力度,探索出“四化融合”(身份查询精准化、救助方式多样化、程序执行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救助寻亲模式。同时,为了让寻亲工作快速走向精准化、专业化、技术化,市救助管理站以“望闻问切”为基础,以公安部门科学技术(DNA比对、人脸识别)为助力,以新闻媒体为渠道,以跨省协作为桥梁,以医疗救治为手段,以沟通交流为载体,以实地走访为突破,精准打出寻亲组合拳,形成卓有成效的“531”寻亲工作机制和“1+2+3”寻亲工作模式。先后为30名受助人员找到了家,并护送他们返乡与家人团聚,工作成效排在全省前列。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图片关键词图片关键词 

在移交17名受助人员时,市救助管理站严格按照疫情期间社会福利机构入院要求,积极协调定点医院对其进行全面体检,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进行专业评估。同时,工作人员提前为他们洗澡、理发、剪指甲、刮胡须、换新衣服和新鞋子,耐心地将每位受助人员的随身物品打包好,并将每位受助人员的医嘱有序地装进各自档案袋;详细记录下护工对每位受助人员的日常看护注意事项。在移交过程中,工作人员一直都小心地搀扶着他们,逐人逐项进行交接,详细介绍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将他们照顾得贴心又周到。

图片关键词图片关键词图片关键词 

当日下午,市社会福利院迎来了任常荣、义永民等17名新成员,安置的这17名受助人员均患有精神疾病,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3岁,都曾是身份不明的流浪乞讨人员,被救助后,至今无法说出自己的相关信息。如今他们都有了“新姓名”,办理了“新户口”,进入了“新家庭”,将成为真正的“渭南人”。在渭南市社会福利院,安置人员进入自己的“新家”,面对崭新的环境,红孩儿喜不自胜。从此他们不但可以得到更加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障,还将同渭南常住居民一样,享受城镇“三无人员”供养、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

图片关键词 

安置是关爱这些城市边缘人群的关键一步,但不是最后一步。虽然他们在市社会福利院已得到了妥善安置,但市救助管理站不会放弃对他们身份信息的甄别查询工作,将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回访,持续开展甄别寻亲服务,帮助他们早日与家人团聚,切实发挥救助管理工作兜底线、救急难的托底保障作用。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王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