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8名长期滞留人员在福利院“安家”

2020-06-05 16:43:28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 84

今年,民政部、公安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集中开展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等工作。市民政局对此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安排部署会,着力加快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步伐。我站积极协调对接市社会福利院,完善一套渠道畅通、要素充分的落户安置方案,对滞留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长期滞留人员,有计划、分阶段、分批次安置到市社会福利院,推动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新时代救助安置服务体系。

image.png

4月份以来,我站对待安置的37名长期滞留人员加大寻亲力度,以“望”(观察)、“闻”(听言)、“问”(询问)、“切”(治疗)四法为基础,以公安部门科学技术(DNA比对、人脸识别)为助力,以网络媒体为渠道,以跨省协作为桥梁,以医疗救治为手段,以沟通交流为载体,以实地寻亲为突破,打出精准寻亲组合拳,先后为4名长期滞留人员寻到了家;对剩余待安置的30余名长期滞留人员,我们严格按照疫情期间社会福利机构入院要求,积极协调定点医院对其进行全面体检,同时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进行专业评估,并建立健康卡,详细记录其每天吃药和护理情况,对他们的个人档案资料进行更新和完善。

image.png

6月4日上午,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来到定点托养中心,为托养在这里的8名长期滞留人员洗澡、理发、剪指甲、刮胡须、换新衣服和新鞋子,耐心的将每位受助人员的随身物品打包好,并将每位受助人员的医嘱有序地装进各自档案袋;详细记录下护工对每位受助人员的日常看护注意事项。在移交过程中,工作人员一直都小心地搀扶着着他们,逐人逐项进行交接,详细介绍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将他们照顾得贴心又周到。

image.png

6月4日下午,渭南市社会福利院迎来了仁渭花、任志坚等8名新成员,首批安置的这8名长期滞留人员均患有精神疾病,被救助时间都在四年以上,最长的已达九年,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30多岁,都曾是身份不明的流浪乞讨人员,被救助后,我们尽管采取了长时间的治疗,但他们精神状态依然不佳,至今无法说出自己的相关信息。如今他们都有了“新姓名”,办理了“新户口”,进入了“新家庭”,将成为真正的 “渭南人”。在市社会福利院,安置人员进入自己的“新家”,面对崭新的环境,仁渭花喜不自胜。从此他们不但可以得到更加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障,还将同渭南常住居民一样,享受城镇“三无人员”供养、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

image.png

长期滞留人员的落户安置渠道畅通标志着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一个“响应及时、渠道畅通、保障有力”的救助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尽管已经将他们安置到市社会福利院,让他们安心落户渭南,但我们会继续与公安等部门建立健全寻亲长效机制,探索和创新一套科技支撑、高效便捷的寻亲方法,加大安置照料人员寻亲甄别力度,让他们能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服务质量大提升各项要求,充分调动各方有利因素,营造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着力在照料服务、救助寻亲、落户安置等关键环节上建机制、压责任、提质量、优服务。进一步加大与市社会福利院合作力度、畅通安置渠道,分阶段、分批次、有次序地将站内剩余30余名长期滞留人员安置到公办福利机构,同时配合福利院做好安置人员户口办理等工作,使其尽快纳入特困供养和社会保障体系。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王西军)